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及應用
撥款機構: 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 (RGC) 主題研究計劃 (TRS)
我們現正為以下研究項目進行知識轉移及洽商合作機會,詳情請向項目經理查詢。
I 能源採集 | |
01 創新突破: 團隊發展的 CIGS 電池和組件科技,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學組建了CIGS光伏系統,更於 2015 年在中國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了啟動公司「旭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估計產能達每年 2 MW。
|
02 創新突破: 研發高結晶性大尺寸(5 × 5 cm2)晶粒鈣鈦礦薄膜,濕度及熱穩定性由一星期大幅延長至兩個月,向商業化生產所需要求大大邁進一步。 學術成就: 發表於Wiley旗下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及《納米能源》(Nano Energy) 。 |
03 創新突破: 把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 效能提升至世界最高的 11.5%。 學術成就: 獲美國能源部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 (NREL) 正式確認為主要科技突破,並刊登於 國際知名的「最佳效能研究電池圖表」上。 |
04 創新突破: 全球精確度紀錄最高之卷對卷印刷系統,準確度達 100 nm 學術成就: 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recision Engineering 。
|
05 創新突破: 研發微纖維紅磷從水中高效製造新型潔淨能源(氫氣)。地殼蘊藏量豐富,取之不竭,而且開採容易;生產過程完結後,餘下的副產品只有水,並無有毒氣體。 學術成就: 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
|
06 創新突破: 研發新型稀土敏化轉換材料,把紅外光直接轉化為可見光,讓太陽能電池收集,能量轉換效率高達16%,比傳統的納米上轉換材料 (5%) 高兩倍以上。 學術成就: 發表於《自然》雜誌旗下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
07 創新突破: 研發出功率密度高達 9.2 mW cm-2 的熱電發電機,是全球文獻紀錄中最高 學術成就: 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
II 能源儲存 | |
08 創新突破: 研發基於三維多孔碳材料複合材料的高效能超級電容器,性能可躋身全球文獻記錄中的不對稱超級電容器的最高性能。 學術成就: 發表於《納米能源》(Nano Energy) 。 |
09 高能量密度而價格低廉的液流電池鋅 - 碘溴液流電池 (ZIBB) 創新突破: 研發高能量新型鋅-碘溴液流電池,刷新了目前水系液流電池能量密度的紀錄。 學術成就: 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能源及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發表,並獲英國皇家化學會旗下雜誌《化學世界》(Chemistry World)重點報導。
|
III 電力應用 | |
10 創新突破: 理想調度追蹤算法CHASE (Competitive Heuristic Algorithms for Scheduling Energy-generation) 在沒有或極少預測信息的情況節省約20%的成本,成效顯著。 學術成就: 發表於國際知名會議 ACM SIGMETRICS。後繼工作發表於國際知名會議 ACM e-Energy 和國際知名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
11 創新突破: 相對常用的最短或最快路線算法,團隊設計的算法能為重型卡車節省高達 17% 油秏。
|
12 創新突破: 設計了一個公平成本攤分方法,以鼓勵微電網的合作規劃從而令社會成本減至最低。結果表明,合作規劃方案能能夠節省投資成本達35.9%。 |
13 創新突破: 為中大和聲書院設計了智能化在線能源管理網上系統「和聲 Power」,為所有 300 個宿生房間提供實時回饋以鼓勵節能,並為管理者找出節能機會及方案,成功提升宿生對個人用電量的關注及節能意識。 學術成就: 發表於國際會議“2015 ACM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Energy Systems”。 |
14 創新突破: 建成了光伏發電及儲能為本智慧型微電網實驗室,是全港首個先進微網控制實驗平台,總容量達 4 kw。 |
15 創新突破: 團隊與香港天文台合作,開發了性能優秀的粒化概率區間預測技術,能應用於太陽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微電網上。 學術成就: 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
16 創新突破: 成功研發本港首個智慧型電氣負載控制器之理論設計及硬件製作,能應用在不同家居電器,回應電網頻率或電壓變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14 Faculty of Engineer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